淨零廢 新資源

企業介紹

COMPANY
PROFILE

共創循環新園區

為達成淨零永續目標,服務園區產業,金兆鎔科技正擴建新廠並以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創新、包容、永續」科技之願景,由點、線、面鏈結成為「綠色循環生態體系」,提供科技園區化學品的淨零廢處理及高品級再用,以ESG及碳中和雙主軸,達成綠色製造之脫碳、負碳、運輸零碳排及區域韌性供應鏈等重大指標。


永續淨零廢

金兆鎔科技秉持著「淨零廢、新資源」負碳排善循環,促進產品智能化高品級再生利用,完善處理園區產生之事業廢棄物,實踐園區化學品循環利用零碳排,並與園區共創、共構綠色循環經濟產業。 金兆鎔積極導入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 及 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等國際標準,建構適合國際科技大廠運作之ERP管理系統,整合環境、工安、品質及生產智能化系統,達到永續淨零廢的目標;藉由企業內外資源整合,共享大自然平衡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永續善循環。

OUR MISSION

使命與願景

宗旨:永續創新,綠能共享

使命:轉廢為能,轉廢為料

願景:淨零廢,新資源

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重點

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

  • 修正第4條第1項:國家長期減量目標,將2050淨零排放納入。
  • 各級政府應與國民、事業、團體共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發展負排放技術與促進國際合作,致力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台灣推動循環經濟重要性

面對來自外部拉力內部推力等挑戰,兼顧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共榮其實並不衝突,推動循環經濟更是創造三贏的解方


● 資源仰賴進口

  • 台灣地狹人稠,而且90%以上的能資源仰賴進口

● 後疫情時代的挑戰

  • 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關鍵零組件由長鏈轉為短鏈。
  • 在地化生產為發展趨勢,以確保戰略物資供應無虞。

● 廢棄物處理缺口

  • 既存廢棄物處理設施量能不足導致貯存量逐年增加。
  • 國內不適再利用廢棄物處理費用高
  • 焚化爐底渣問題牽動國內縣市垃圾爭議
  • 爐石爐渣去化引發環境危機。

我國宣示2050淨零排放目標和國際主流同步。

國際品牌商要求其供應鏈達到產品碳中和。

循環經濟是實現淨零排放的重要解方!

中華民國新型專利證書 :
半導體級異丙醇回收純化系統
中華民國新型專利證書 :
蒸餾設備
中華民國新型專利證書 :
電子級異丙醇回收純化方法及系統
中華民國新型專利證書 :
具鼓風氣流運作的焚化爐

COMPANY HISTORY

成立沿革

打造「綠色廊道」里程碑及「中長期開發計畫」
  • 共創『淨零廢 新資源』創新研製中心
    共構 綠色靜脈循環經濟

    區域韌性供應鏈及運輸零碳排等重大指標

  • 電子級產品

    新竹科學園區設立研製中心,跨足新材料研究與新技術研發

    ●廢轉能廢轉料 淨零廢中心

  • 廢轉能

    新竹縣高效能熱處理設施BOO案

    ●一般事業廢棄物處理

  • 工業級產品

    全臺首座熱處理整合蒸餾

    ●觀音資源再生處理廠

    ●廢轉料 循環再利用

  • 環境資源工程

    ●整廠設備 機台輸出

    ●綠色拆遷 環境工程

    ●工業用地開發

    ●廠辦租售

ECONOMIC BENEFIT

經濟效益

金兆鎔科技將以提升人才培育、研發創新、技術開發、專利布局、產品/服務品質等五大核心能力,掌握園區事業機構廢棄物資源再生之發展與需求,並擁有堅強實力的研發團隊提供各項最新技術與最妥適的產品與服務,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與滿足甚至超越客戶的期待。

除在本業上保持競爭優勢,對國內經濟、環保產業、園區廠商、材料上下游供應鏈等貢獻,並善盡企業責任與強化公司治理方面,金兆鎔科技必定不遺餘力、全力以赴創造最佳之營運與財務績效,以為國內經濟、公司員工、股東們創造最大的利益。

金兆鎔科技除戮力發展永續循環,並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創造經濟效益,作法如下:

落實公司治理

秉持人才培育、紀律、分享理念,努力追求經營績效,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期使尊重員工、股東、客戶,促進全體成為最佳的夥伴關係。並持續建構企業責任策略與推動成長目標,照顧員工,股東、客戶、社區、供應商等利害關係人,同時對公司治理、環境保護與社會公益等,共同發展永續經營的核心價值及企業社會責任(CSR)之承諾與推動。

維護員工權益

建置優良之勞資溝通機制及管道,使員工瞭解工司對其工作期許,亦提供員工安全與健康工作環境,並定期實施安全與健康教育與年度健康檢查。公司亦設有教育訓練單位,透過培訓計畫,提高員工職涯能力。公司除符合勞動法規實施退休金制度外,並鼓勵員工參與各項訓練課程與技術研討、規劃團體保險及定期召開勞資會議,重視勞資關係。

參與社會公益

積極參與社會之公益與贊助活動/捐贈等義舉,回饋社會。

產學研合作

與研究機構及大專院校合作推動產學研專案計畫,透過實務結合,培訓研發技術能力及企業經營專才,並不定期與學界研討,發展先端技術與推動專案合作。